逢大年初一,晚輩或年少的小字輩們,一大早要來給長輩跪地磕頭,行拜年。
不知這規矩何時興起的,上年紀的可能印象深些。小時候我在鄉下見過這樣的禮節,都市裡不多見了。都市裡,大多是到長輩家串個門,鞠個躬,說些祝福拜年的吉祥話。
過去的孩子們最喜歡過年,過年了能吃上肉,也能吃頓餃子了,還能痛痛快快地燃放煙花爆竹。我說的那時沒有電視,沒有“特別節目”。
快過年了,家家戶戶比賽似的“砰、啪”放起鞭炮來。越臨近大年初一,鞭炮聲越是不絕於耳,年味十足。到了初五,俗話叫“破五”,鞭炮響得會更密集起來。一直到過了十五十六,還稀稀拉拉能聽到鞭炮聲。
大年初一了,長輩們早早就起了床,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,桌上擺放些花生、大棗、核桃、瓜子、水果糖等,也有的擺上幾盤像樣的涼菜,比如涼拌蓮菜、薑末變蛋,再擺上筷子、小酒壺、小酒杯,以及香煙、火柴等,以便招待來拜年的大人和來要紅包的小客人們,覺得這樣才體面。那時長輩們能給小孩子們的壓歲錢,大都是些五塊錢(紙鈔),大方點的也有給十元的。
隨著時代進步、發展和變化,後來有了電視,也有了特別節目,好多人熱衷特別節目這道“大餐”,年年樂此不疲。後來,有的家庭有了電話,很多人帶上了BB call機。再後來,使用大哥大、手機的多了起來。等到了年三十時,特別是初一,簡信拜年、電話拜年的,此起彼伏,如同潮水般,一浪高過一浪,拜年,變得也越來越時尚起來。上門拜年的少了,年味似乎變淡了。
如今人們使用電腦、智慧型手機的越來越多,竟也能使出許多花樣來,如拜年,還有臉書、視訊拜年等,聲音、圖片都用上了。即便相隔千萬里,足不出戶,也能把親情的祝福傳遞給遠方的親人。
其實,無論怎樣的拜年,它都是一種親情、友情的表現。我覺得,倒不如把對親人的關心、關愛在平日多體現出來,不要等過年了才想起自己的親人、朋友。年味越來越淡,但我們的親情要更濃,可不能淡了。